听新闻
放大镜
善借者 事竟成
2019-09-10 10:3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乐其

  世间一个“借”字,凝聚了人们多少智慧,演绎了多少成功的佳话,恐怕难以计数。一个“孔明借箭”的故事,成为古代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一句“偏师借重黄公略”,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还有《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警句,至今还是智者攻关的利器。诚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借’字,概括了人们生存和交际的智慧,善借者,事竟成。”

  善借者,可以从无到有。前几年回老家探亲时,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某人家娶了个新媳妇,来到婆家一看,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聪明的媳妇不甘于过清水煮白菜的苦日子,向邻居甲借了10个蛋,向邻居乙借了1只鸡,不到一个月孵出了一群小鸡,鸡长大后又接着孵小鸡。就这样鸡生蛋、蛋孵鸡,没有几年时间就办起了家庭养鸡场,靠勤劳和智慧走上了致富之路。

  善借者,可以破解难题。笔者在部队当政委那会儿,组织队员进行海训。上级下发文件要求办好宣传橱窗,因地制宜开展文体活动,鼓舞官兵士气。先期到达训练点的勤务连创造了很好的方式——他们向当地群众借了一条报废的渔船,以船为载体办起了宣传橱窗、战地图书室;“借”来几名当地的民间艺人,教大家制作沙雕作品……一个“借”字解决了海训文化设施和文艺骨干缺乏的问题,打造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为官兵海训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一种叫七叶一枝花的珍贵中药材,由于产量低,市场供不应求。当地农民想人工培植,因缺乏技术支撑,连续几年试种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他们到福建省农科院求援,经协商“借”来几名科技人员,利用双休日上门指导,仅一年时间就攻克了人工栽培关键技术,靠一株草带动了当地致富。当地政府把向科研院所“借”科技人员的经验推广开来,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科技特派员机制”。经过科技特派员手把手传帮带,培养了一批诸如“茶仙”“米仙”“竹仙”“菌仙”“榛仙”“果仙”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形成了由一个人托起一个产业、由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三农”突围的南平模式。

  思路就是出路,思路就是财富。能否做好借的文章,其实检验的是思路和观念。有的地方资源并不缺乏,但人的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把潜在优势发挥出来,结果“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面貌没有大的改观。而有的地方并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却善于做“借”的文章,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样样借来,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可见,只要观念更新了,思路开阔了,没有优势可以创造优势,有了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优势、发展优势。

  “兵上三千出韩信,群众智慧无穷尽”。同借钱、借物相比较,善借人才、善借外脑更能体现人的胸怀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遇到挑战和困难在所难免。当找不到法子破解时,还是想想焦裕禄的这句话吧——“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多向群众借智慧、要办法,我们就有迎接挑战、破解难题的锦囊妙计,就有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善于借势、乘势,是古人的智慧,更是我们今天破解难题的法宝。应对风险挑战,做好自己的事情,既需要意志坚强、心存定力,也需要头脑清醒、审时度势。只要我们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善于借势、乘势,就一定能化危为机,争取主动,踏着不变的节奏,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

  (乐其)

  编辑:王洪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