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冬日杂感
2021-01-13 09:07:00  来源:检察日报

  明代诗人王稚登有一首《立冬》诗曰:“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而小雪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降水在空中凝结成雪花,四野空旷,草木凋零,一些昆虫死去了,一些动物冬眠了,一些飞禽去了温暖的南方……

  转眼间,节气到了大雪,大雪标志着仲冬正式开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我儿时就会背诵的名诗。在寒冷的冬夜,温一壶老酒,等待友人造访,促膝长谈,温情、诗意、雪境一应俱全。

  冬至又名“一阳生”,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又被称为“小年”。从此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从古至今,民间均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这是人们熟知的,连带还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

  从冬至这天开始,儿时便会背诵的“数九歌”就此“唱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北方的“歌词”略有差异。在中国古人心目中,九是“极致”的数字,一九到九九,一共九九八十一天,其中最寒冷的就是“三九”,所以有“三九严寒”的说法。

  古往今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对天气和大地如此敏感如此敬畏且如此充满情感,我们从天地的变化中懂得天地的法则,把它叫作天道。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天气阴凉,温差变大,是疾病多发的时候。所以,从古至今,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说的就是立冬习俗,人们喜欢在立冬时节进食可以温补驱寒的食物。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食粥在那个年代应该是最好的补品,五谷杂粮一齐登场,风风火火生发各自的滋味,热气腾腾一大碗,便会满头大汗,所有的心愿,都深埋在心底了。时代变迁,时光流逝,人们肚子里,油水不足的少了,血压、血脂、血糖等超标的多了,如今,我们家一直都对改良后的各种菜粥情有独钟。一粥一饭之暖,如一花一叶之美,总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腌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周礼·天官》就有“大羹不致五味也,铡羹加盐菜矣”的说法。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风干白菜、窖藏萝卜,色泽鲜亮的香肠、腊肉更是挂满了屋里屋外,五味俱全,各地皆有特色。

  我的母亲是东北人,小的时候家里有两样东西不可缺少,一是酸菜缸,二是腌酸菜用的大石头。冬天,室内如果没有一两缸的酸菜,会被看做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

  儿时,住在北方的小城,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冷许多,每年雪总是随着北风一道倾情而来,常常早晨起来,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满世界都是银装素裹,打雪仗、堆雪人……来到南方工作后,已经很难见到一场大雪了,冬日即使偶有雪花飘落,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稀少,让人觉得可贵。

  凛冬随着九九八十一天过去,阳气上升,暖春便会接踵而至。每年盼望暖春,犹如盼着一个希望,年年如此,永不弃绝。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洪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