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我总爱拿出厚厚一沓《检察日报》,轻抚着上面每一篇文章,仿佛看到自己在检察发展的历史隧道中奔跑。
2010年6月8日“廉政周刊”版刊载的《例行巡视“巧遇”老领导》,记录了“两反”(反贪、反渎)转隶前我分管监所检察时的一件往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刑满释放,但我却一直记得他在职时的意气风发和案发后佝偻着身子的沮丧,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诱惑面前弯下脊梁,留给余生的是无尽的悔恨和悲怆。
2017年“法治新闻”栏目的《人大代表“暗访”后点赞检察工作》和2018年的“中国检察故事”栏目的《公益诉讼除心病》再现了我分管民行检察时破冰行政公益诉讼的故事。我们启动的环境污染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惊动了地方主要领导,由点及面推动射阳河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将华中工委旧址耦耕堂村由养殖污染重灾区变成一波碧水映蓝天。
2019年12月是我作为检察记录者的新起点。采写的江苏省人大代表徐金生履职故事《“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被“声音周刊”采用,自此我的履职故事写作便一路绿灯,陆续以《与水结缘》《村居生态与村民致富实现了两不误》等文再现了政协委员眼中的“河长+检察长”机制探索和生态检察服务大局的新作为。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拓展了我的写作视野,编辑老师的多次采用稿件更是我笔耕不辍的动力。
2018年1月,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告知,我的《梦想无敌》在“法律人的大学”征文中获奖了。打开《检察日报》数字报一看,居然是真的!这文章可是在长达三年的征文期内,从择优刊发的150篇文章中评选出的,含金量非常高。虽然我的名字排在28人获奖名单的尾巴上,但能以这种方式与法学界那些熠熠闪光的人物同行,又何尝不是《检察日报》赋予我的新成长呢。
此后的我已不满足于记录眼里看到的检察故事,我学会用心去感知检察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喜乐忧愁,去讴歌红尘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
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4月我发表于“绿海副刊”的《永远的芦苇花》,那是一篇主题为怀念的叙事散文。我们当地一个知名文人曾评价这篇文章“鹤乡无出右者”,这实在是一种有力量的鼓励。而另一篇《母亲的枣树》则是我在一个半小时内一气呵成的,尤记得那天回老家,依偎在母亲37年前亲手栽的枣树下,吃着酥甜的木枣,禁不住两眼湿润。
2019年初,我涉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带领“蓝纸鹤”未检团队在日复一日的办案、救助、治理中经历着灵魂的震荡。我在晚归的路上徘徊,在不安的梦中惊醒,在孩子重获新生的笑容中感动。按捺不住涌动的文思,我一连创作出数篇办案札记和非虚构故事。
重读《你笑起来真好看》,我想起端午节前和“中国好人”周守伟相约去福利院看望小玲的情形,这个苦命的智障女孩像一棵小树重新焕发出生机;《蓝纸鹤之歌》是未检人心中流淌的歌,一往情深地诉说打动了很多人;很多人说我那篇《叶子的故事》写得很美,然而更美的,是女孩叶子历经寒冬的萧索绽放出的夏花之绚烂……
十几年来,我以这样的方式见证着《检察日报》与时俱进的前进历程,她不媚俗不敷衍,弘扬法治正能量,与滚滚商潮中坚守着媒体的良知与风骨。我是《检察日报》的忠实读者,也是《检察日报》的忠实作者。希望多年以后,面对一张张发黄的报纸,我依然能像今天这般,从每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中触摸到自己的心跳。
《检察日报》,你是暗夜里的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你是寒冬时的一团火,温暖着探索前行的我。何其幸运,我12年的检察生涯里有你的默默陪伴;何其温暖,你30年的风雨辉煌中,有我闪光的法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