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风雨反贪路,二十载泰州检察情
2016-12-14 16:50:00  来源:  作者:宋昱

  父亲已经56岁了,依然战斗在反贪一线,母亲和我都很是为他担心,每次熬夜,脸色都蜡黄蜡黄的。他的心脏不好,我亲眼见过他被送到医院时心脏一分钟跳了190次。他毕竟是年纪大了。偶尔,我也半开玩笑地试探父亲说:“你都一把年纪了,早点回家休息休息,帮我带孩子吧。”父亲听了,却总是沉默不语。

  父亲是军转干部,96年转业到海陵区检察院反贪局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整整20年,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反贪局。他转业时,我刚刚上小学二年级,而现在,我已经工作了近5年。父亲,也从当年的三十多岁、意气风发变成了现在轻微驼背、白发丛生。他不是科班毕业,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初入检察院这样一个法律专业性要求高的部门,他并不适应。但是他是个肯钻研的人,那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回家看书,从刑法、民法到行政法,从审讯突破、侦查取证到法律文书制作,厚厚薄薄、大大小小的几十本泛黄、烂角的书,至今仍然放在家里的书橱里,这些都仿佛是岁月无声的见证。 

  从小到大,我已经习惯了父亲无休止的加班办案,别的的父亲都是早出晚归,我的父亲总是一出门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学到高中,父亲来学校接我放学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我对父亲没有埋怨,连续加班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我已经习惯了没有他的陪伴。等我参加工作后,看到同事因为工作,即使是孩子高考也不能在孩子身边为孩子加油鼓劲;看到同事孩子上大学却不能相送,徒留遗憾;看到同事因为工作,孩子生病却不能回家照看,只能在晚饭后,静静点上一支烟,诉说着对家中的挂念,我才渐渐地体会到父亲的不易和无奈,也才明白,从事检察工作的人,他的一生,不属于他自己,也不属于他的家人,更不属于他的家庭,而是属于他的同事、他的工作和检察事业。 

  时光荏苒,父亲早已从一个职务犯罪工作的门外汉成为了行家里手,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于此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父亲的职业生涯多多少少有点惨淡。作为他的家人,我目睹和耳闻了他身边的同事陆陆续续地当了科长、局长甚至检察长,而他干了20年却还只是个科长,日复一日地在幽暗的审讯室里和犯罪嫌疑人磨嘴皮,年复一年地在外奔波取证,时时刻刻战斗在打击职务犯罪的第一线,这在很多人眼里,的确算不上光彩。但是在我眼里,他却最能代表在最基层、最平凡的检察岗位上,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检察工作者们,他们的一生并无丰功伟绩,却甘于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项事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为什么父亲不愿离开?为什么他要承受着这么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执意继续着这种单调枯燥而又辛苦的生活?这或许是他不服老,也或许是他不认输,更或许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项干了半辈子的工作,突然要与它挥手作别,想必多多少少是有些不舍的。我有时会觉得不理解父亲,但在工作中却不自觉地把自己也塑造成了父亲一样的人。其实,我和父亲又是何其相像,在我看来,我从父亲那里传承的不仅是体内流淌的血液,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深深融进血液里的泰检精神。 

  编辑:jcw_tzyygxq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