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2020年5月16日,《求是》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周易》是古代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人称“大道之源”。相传“文王拘而演周易”,演算出《周易》六十四卦,第四十九卦曰“革”,第五十卦曰“鼎”,这两者前后相连,应合在一起看。《十三经注疏》里《周易·杂卦》对此释义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这一成语即源于此。
周文王所处的时代,正是周逐步壮大的时代,“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此时的民心已转向了周。周文王以德治国,勤于政事,重视生产,礼贤下士,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了其子周武王时,经牧野一战,终于代替了商朝。武王灭商是顺应历史潮流、深得人心的正义之战,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周本来是西方一蕞尔小邦,而能战胜数倍于己的大邑商,这深深震动了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人们以“鼎革”“革命”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革卦》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所以,《论语》里,孔子讲,“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周朝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
革故鼎新,首先需要分辨何为故何为新,倘若历史是一片深邃的海洋,那一朵朵浪花就是历史事件,它们转瞬即逝,在海洋深处的潜流卷起如千堆雪一样的浪花,它们可比拟为历史趋势,善于观察者可经由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大势,从而顺势而动。
认清历史大势并非易事。秦朝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是顺应历史大势而为。统一之初,在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上,开国功臣间的意见并不一致,当丞相绾提出“请立诸子”的建议后,秦始皇令群臣讨论,群臣皆以为然,独有廷尉李斯力排众议,鉴于周行分封的弊端,认为“置诸侯不便”,最终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采用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的开疆拓土,郡数又有所增加。秦代废分封而置郡县,其实就是对春秋战国乱象的反思与纠正,正是革故鼎新之举,“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成为历史的潮流。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辨清历史大势,顺势而动,完成革故鼎新的伟业总会遇到阻力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亦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两个重要面向。
一个民族的神话,凝聚着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因子。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智叟面对崇山峻岭所带来的交通不便,无动于衷,安于现状,愚公想移山开出一条路来,尽管遭到智叟奚落,愚公却相当自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事物的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愚公这种精神,就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惊人成就。这个民族故事,其实正是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写照。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在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中,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提出的救国方案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了一条新路,披荆斩棘、自强不息,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伟大事业,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协力下,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来越近。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挑战,这些挑战更加艰巨,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惧艰难,乘势而上。(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