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控告申诉检察执法工作基本规范
2016-12-15 10:44:00  来源: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2-1条  控告申诉检察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来信来访,统一受理控告、举报、申诉及接受犯罪嫌疑人自首,初核举报线索,办理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和举报奖励工作,进行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第2-2条  本编所称“涉检信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涉及人民检察院或者检察人员的下列案件: 

  (一)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在处理群众举报线索中久拖不决,未查处、未答复的; 

  (三)人民检察院违法违规或者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 

  第二章  信访 

  第一节  管辖 

  第2-3条  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教育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第2-4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理下列信访事项: 

  (一)反映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 

  (二)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申诉; 

  (三)反映侦查机关侦查活动存在违法行为的控告; 

  (四)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申诉; 

  (五)反映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存在违法行为的控告; 

  (六)反映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控告; 

  (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国家赔偿申请; 

  (八)加强、改进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九)其他依法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处理的信访事项。 

  第2-5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受理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信访事项,也可以将本院管辖的信访事项在受理后交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但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2-6条  信访事项涉及多个地区的,由所涉及地区的人民检察院协商管辖。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第二节  受理 

  第2-7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填写《来访登记表》,负责接待的检察人员应当认真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对涉检信访案件应当制作接谈笔录。对信访人提供的控告、举报、申诉及其他申请材料认为内容不清的,应当要求信访人补充。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应当要求信访人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超过五人。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指派二名以上检察人员在专门场所接待,必要时可以到举报人认为合适的地方接待。需要录音录像的,应当征得举报人同意。接待举报时应当制作笔录,载明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和举报的具体内容,经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无误后,由举报人和负责接待的检察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线索的检察人员,应当告知信访人须对其控告、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诽谤他人,以及诬告陷害、诽谤他人应负的法律责任。 

  第2-8条  信访人采用书信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负责处理来信的检察人员应当及时拆阅,并做好登记工作。启封时,应当注意保持邮票、邮戳、邮编、地址和信封内材料的完整。启封后,按照主件、附件顺序装订整齐,在来信首页右上角空白处加盖本院收信专用章。 

  第2-9条  对信访人采用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形式提出的信访事项,应当参照本规范第2-8条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2-10条  实名举报人提供的举报材料内容不清的,举报中心应当在接到举报材料后七日内与举报人联系,要求举报人补充有关材料。 

  第2-11条  对于投案自首的,应当接受,并制作自首笔录,必要时可以通知有关机关或者部门共同接待。接待时应了解自首人的基本情况、主要犯罪事实、犯罪动机、自首原因,并告知其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在等候处理期间不得串供和毁灭证据。 

  自首笔录应当由自首人签名或者盖章,有检举、揭发事项时,应当另行制作笔录。 

  对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应当及时将自首材料移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或者部门审查处理;对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再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第2-12条  县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实行带案下访、定期巡访制度,在乡镇、社区设立联络点,聘请联络员,及时掌握信访信息,化解社会矛盾。 

  第2-13条  人民检察院信访接待人员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到指定地点反映诉求,做到依法有序信访。对于信访人的下列行为,应当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对于劝阻、批评或者教育无效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一)在人民检察院办公场所周围非法聚集,围堵、冲击人民检察院,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阻断交通,影响正常办公秩序的;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殴打、威胁检察人员,或者非法限制检察人员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故意破坏信访接待场所设施,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六)其他严重扰乱信访工作秩序的行为。 

  第2-14条  信访人反映被举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在接受举报后立即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三)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四)其他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 

  第2-15条  属于本院管辖的信访事项,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是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等个人信息不清的除外。 

  不属于本院管辖的信访事项,应当自收到信访材料之日起七日内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并告知信访人。 

  第2-16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重大信访信息报告制度,不得隐瞒、谎报和缓报重大信访信息。对信访受理数据、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大紧急信访事项以及催办、交办、督办情况和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应当及时报告检察长。 

  第2-17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专门的信访接待场所,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12309举报电话、举报网址、接待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情况及结果的方式,并在信访接待场所公布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规定和信访处理程序。 

  第三节  分流 

  第2-18条  信访事项受理后,应当在七日内按照管辖和部门职能分工移送下级人民检察院或者本院有关部门办理。 

  对于移送本院有关部门办理的控告、举报、申诉,应当逐件附《控告、申诉首办流程登记表》。 

  信访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工作的,由本院检察长组织协调,明确相关部门牵头办理。 

  第2-18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办公厅(室)处理: 

  (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有关提案、议案、建议和批评; 

  (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转交的具体案件。 

  第2-20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政工部门处理: 

  (一)反映人民检察院及其负责人在检察政治工作中弄虚作假,违反有关规定的; 

  (二)反映检察人员学历、履历、年龄等涉及干部管理方面问题的; 

  (三)反映检察人员在干部任职、使用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者要求落实有关干部待遇的。 

  第2-21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处理: 

  (一)不服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的; 

  (二)对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审查逮捕案件,请求追捕犯罪嫌疑人的; 

  (三)认为人民检察院经复查维持下级人民检察院逮捕决定确有错误的; 

  (四)不服人民检察院以需要补充侦查或者没有逮捕必要为由作出的不(予)批准逮捕决定的; 

  (五)不服侦查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立案决定,请求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或者要求立案,或者经下级人民检察院复议仍然不服的。 

  第2-22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公诉部门处理: 

  (一)不服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 

  (二)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提出刑事抗诉或者提请刑事抗诉的; 

  (三)对本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审查起诉案件,请求追诉犯罪嫌疑人的; 

  (四)认为本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确有错误的; 

  (五)认为本院或者下级人民检察院经复查维持下级人民检察院公诉决定确有错误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对前款第(一)项信访事项,应当移送死刑复核检察部门。 

  第2-23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反贪污贿赂部门处理: 

  (一)举报本院管辖的贪污贿赂等犯罪线索的; 

  (二)涉及本院正在审查或者侦查的贪污贿赂案件的; 

  (三)涉及本院反贪污贿赂部门正在参办或者督办的案件的; 

  (四)涉及下级人民检察院正在办理的重大贪污贿赂案件的。 

  第2-24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处理: 

  (一)举报本院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等犯罪线索的; 

  (二)涉及本院渎职侵权检察部门正在审查或者侦查的案件的; 

  (三)涉及本院渎职侵权检察部门正在参办或者督办的案件的; 

  (四)涉及下级人民检察院正在办理的重大渎职侵权案件的。 

  第2-25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监所检察部门处理: 

  (一)反映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超期羁押的; 

  (二)反映侦查机关侦查案件超期羁押的; 

  (三)反映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超期羁押的; 

  (四)涉及违法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 

  (五)举报监管人员虐待被监管人,私放在押人员,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以及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 

  (六)控告监管人员在刑罚执行或者监管活动中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 

  第2-26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处理: 

  (一)不服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者裁定,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二)不服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者裁定,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三)被申诉人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本院民事、行政抗诉的。 

  第2-27条  对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法律提出询问、质疑和建议的信访事项移送法律政策研究部门处理。 

  第2-28条  下列信访事项移送监察部门处理: 

  (一)控告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 

  (二)反映人民检察院违法违纪的; 

  (三)检察人员不服党政纪处分,提出申诉的。 

  第2-29条  控告检察部门和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分设的,控告检察部门应将下列信访事项移送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处理: 

  (一)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不服本院不批准逮捕决定(本规范第2-21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除外)、不起诉决定、撤销案件决定的; 

  (二)被害人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七日内提出申诉的; 

  (三)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不服同级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四)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复查结果的; 

  (五)请求本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刑事赔偿的; 

  (六)反映下级人民检察院逾期不予刑事赔偿的; 

  (七)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的赔偿决定,申请复议的; 

  (八)不服同级或者下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请求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的; 

  (九)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提出救助申请的。 

  第2-30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部门负责处理下列来信和来访: 

  (一)举报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线索的;  

  (二)认为省级人民检察院对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案件作出的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 

  (三)认为高级人民法院对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案件作出的终审判决或者裁定确有错误,并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审查驳回抗诉请求的; 

  (四)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对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案件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确有错误的。 

  第四节  办理 

  第2-31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了解。 

  办理重大、复杂、疑难信访事项,应当由检察长组织专门力量调查处理。 

  第2-32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信访事项,经调查核实,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并答复信访人: 

  (一)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应当支持; 

  (二)信访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改进工作的,应当研究论证并予以采纳; 

  (三)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不予支持,并向信访人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第2-33条  承办部门应当在收到本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转送的信访事项之日起六十日内办结;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报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并通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2-33条  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移送本院有关部门办理的信访事项,应当每月清理一次。对即将到期的应当发催办函进行催办;超过一个月未办结的,应当报分管检察长,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 

  第2-34条  承办部门应当向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书面回复办理结果。书面回复文书应当具有说理性,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信访人反映的主要问题; 

  (二)办理的过程; 

  (三)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四)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 

  (五)开展化解矛盾、教育疏导工作及相关善后工作的情况。 

  第2-35条  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答复由承办该信访事项的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除因个人信息不详等情况无法答复的以外,原则上应当书面答复信访人,但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重大、复杂、疑难信访事项的答复应当由承办部门和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共同负责,必要时可以举行公开听证,通过答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辨明事实,分清责任,做好化解矛盾、教育疏导工作。 

  第2-36条  信访人对人民检察院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提出复查请求。人民检察院收到复查请求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立案复查规定的应当立案复查,不符合立案复查规定的应当书面答复信访人。 

  第五节  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待 

  第2-37条  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制度。接待时间和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 

  本节所称检察长,是指本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其他院领导班子成员接待人民群众来访的,参照本节有关规定执行。 

  第2-38条  县级、市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待的时间,每年应当不少于二十四次,每次不少于半天。 

  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待的时间,每年应当不少于十二次,每次不少于半天。 

  第2-39条  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待来访群众,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定期接待、预约接待,也可以开展带案下访、联合接访活动。 

  第2-40条  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察长亲自阅批人民群众来信制度,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应当将重要的来信报送检察长阅批。 

  第2-41条  人民检察院应建立检察长接待群众来访、阅批群众来信的工作台账,做好记录、登记、交办和催办工作,对批示执行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办理结果要及时报告接待的检察长。 

  第六节  交办和督办 

  第2-42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可以代表本院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下列重要信访事项: 

  (一)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 

  (二)举报内容较详实,案情重大,多次举报未查处的; 

  (三)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多次申诉未得到依法处理的; 

  (四)检察长批办的。 

  第2-43条  经初步核实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信访案件,不予交办: 

  (一)非涉检信访案件; 

  (二)已经作出终结决定的案件; 

  (三)已作出妥善处理且与信访人签订息诉罢访协议的案件; 

  (四)因违法闹访依法受到处理又以此为由信访的案件。 

  第2-44条  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交办的信访事项。对于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信访事项,承办人应当提出办理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第2-45条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当及时办理,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办结;情况复杂,确需延长办结期限的,需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延期办理的,应当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书面报告进展情况,并说明理由。 

  第2-46条  对于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信访事项,承办部门应当将办理情况和结果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后,制作《交办信访事项处理情况报告》,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以本院名义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 

  第2-47条  《交办信访事项处理情况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信访事项的来源; 

  (二)信访人反映的主要问题; 

  (三)办理的过程; 

  (四)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五)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 

  (六)开展化解矛盾、教育疏导工作及相关善后工作的情况。 

  第2-48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收到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交办信访事项处理情况报告》后,应当认真审查,对事实清楚、处理适当的,应当结案;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的,应当提出意见,退回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办理。 

  对确有错误,下级人民检察院坚持不予纠正的,上级人民检察院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可以撤销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原处理决定,并作出新的决定。 

  第2-49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下级人民检察院在处理信访事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予以监督纠正: 

  (一)应当受理而拒不受理的; 

  (二)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 

  (三)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的; 

  (四)未按规定反馈办理结果的; 

  (五)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的; 

  (六)其他需要监督纠正的事项。 

  第2-50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所督办事项应当提出改进建议。下级人民检察院收到改进建议后应当及时改进并反馈情况。建议未被采纳的,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可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后,责成被督办单位执行。 

  第2-51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每季度向下一级人民检察院通报转交信访事项情况;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每季度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报告转交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 

    

  第七节  信访案件的终结 

  第2-52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依法处理、解释疏导,信访人仍缠访缠诉的信访案件,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终结处理: 

  (一)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经复查作出的决定等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并已书面告知复查结果,信访人未提出新的证据的; 

  (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信访人的合理诉求已经按照有关法律政策规定解决,善后工作已经落实,信访人仍坚持信访,提出的要求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 

  (三)信访反映的问题已经依法处理,信访人明确表示接受处理意见,又以同一事由重新信访的; 

  (四)经过依法开展工作,限于客观条件,案件仍无法侦破或者犯罪嫌疑人暂时无法抓获,信访人又不能提供新的证据或者线索的。 

  前款第(一)项、第(四)项规定的信访案件终结后,出现新的证据或者线索,足以影响原处理决定的,原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重新调查处理。 

  第2-53条  信访案件终结决定应当依照下列程序作出: 

  (一)不服县级或者市级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信访案件,作出处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的人民检察院认为应当终结的,应当逐级向省级人民检察院书面申报,由省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终结决定;不服省级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信访案件,经复查认为应当终结的,应当向最高人民检察院书面申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终结决定。 

  (二)申报前,应当对案件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或者召开听证会听取意见。申报决定应当经检察委员会讨论作出。申报时应当一并提交复查报告以及必要的案卷材料。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或者省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收到申报后,应当在三日内按照职能分工移送本院有关承办部门审查。 

  承办部门应当在三个月内提出审查意见,认为原处理决定正确应当终结的,报检察长决定,必要时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作出终结决定;认为原处理决定错误应当撤销或者重新调查处理的,报检察长审批决定。 

  (四)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终结的信访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制作《信访案件终结决定书》,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本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 

  (五)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应当在作出终结决定后七日内将《信访案件终结决定书》连同有关材料发送申报终结的人民检察院。 

  (六)原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接到《信访案件终结决定书》之日起七日内送达信访人,并通知信访人所在单位或者乡镇、街道做好稳控工作。必要时,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 

  (七)检察长决定撤销原处理决定或者重新调查处理的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在七日内书面通知下级检察院执行,并书面向本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反馈。 

  第2-54条  原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在向信访人送达《信访案件终结决定书》时,应当做好法律政策解释和思想教育工作,劝其息诉。信访人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继续信访的,各级人民检察院不再受理。 

  第2-55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信访人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申诉作出的复查决定,是信访案件终结决定。原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后,按照本规范第2-53条第(六)项和第2-54条的规定办理。 

  第2-56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终结决定的,应当将《信访案件终结决定书》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同级党委政法委、人大信访部门备案。 

  第2-57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收到省级人民检察院上报备案的《信访案件终结决定书》后,应当在三日内按照职能分工移送本院有关部门审查。有关部门承办人应当在十日内提出是否同意省级人民检察院终结决定的审查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核。认为终结决定正确的,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同意后结案;认为终结决定确有错误的,报检察长决定后,书面通知作出终结决定的省级人民检察院纠正。审查结果应当书面向控告检察部门反馈。 

  第三章  举报 

  第一节  举报线索的管理 

  第2-58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的举报。 

  第2-59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的举报线索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本院检察长和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收到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七日内批交或者移送举报中心处理。有特殊情况暂时不宜移送的,报分管检察长或者部门负责人批准。 

  对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的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统一由举报中心受理。 

  第2-60条  侦查部门在侦查中发现的需另案处理的线索,一般应当在两个月内向本院举报中心通报;对暂时不具备查办价值的举报线索,应当每月向举报中心集中通报一次;经初查不予立案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移送举报中心。 

  第2-61条  举报线索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下列职务犯罪线索: 

  1.省部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 

  2.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事业单位司局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 

  3.其他应当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的犯罪线索。 

  (二)省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下列职务犯罪线索: 

  1.除本条第(一)项规定之外的厅局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 

  2.中央及省直机关县处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 

  3.其他应当由省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的犯罪线索。 

  (三)市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下列职务犯罪线索: 

  1.除本条第(二)项规定之外的县处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 

  2.其他应当由市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的犯罪线索。 

  (四)县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下列职务犯罪线索: 

  1.科级及科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 

  2.其他应当由县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管理的犯罪线索。 

  第2-62条  对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举报中心应当及时依法受理,并按照分级管辖的有关规定,在七日内分别作出分流处理: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受理的举报线索的处理: 

  1.举报省部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线索,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2.举报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事业单位司局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线索,应当根据案件性质、主体身份和有关规定分别转送本院有关部门处理; 

  3.应当由省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司局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举报线索,以及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职务犯罪的举报线索,在转送有关省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处理的同时,将举报线索摘要通过专线网或者将线索复印件转送本院有关部门; 

  4.应当由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处理的其他举报线索,直接转送有关省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 

  (二)省级人民检察院对受理的举报线索的处理: 

  1.对应当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查处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报送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处理; 

  2.应当由本院查处的司局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举报线索,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3.县处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线索以及其他重大的职务犯罪举报线索,应当在转送有关市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处理的同时,将举报线索摘要通过专线网或者将线索复印件转送本院有关部门; 

  4.其他举报线索转送有关市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 

  (三)市级人民检察院对受理的举报线索的处理: 

  1.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查处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报送省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处理; 

  2.应当由本院查处的县处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以及其他重大的职务犯罪线索,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3.举报科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线索,应当在转送有关县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处理的同时,将举报线索摘要通过专线网或者将线索复印件转送本院有关部门; 

  4.其他应当由县级人民检察院查处的举报线索,转送有关县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 

  (四)县级人民检察院对受理的举报线索的处理: 

  1.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查处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报送市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处理; 

  2.应当由本院查处的举报线索,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第2-63条  举报工作实行要案线索备案制度。涉及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要案线索,应当在受理举报线索后十日内填写《检察机关要案材料移送、备案报表》,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移送或者备案。情况紧急的应当及时办理。 

  第2-64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备案材料应当及时审查,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在十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报送备案的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2-65条  举报中心应当建立举报线索数据库,指定专人将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举报线索的主要内容以及办理情况等逐项录入计算机。 

  第2-66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之间应当利用检察专线网传输举报线索,提高举报线索的传输效率。 

  第2-67条  举报中心应当定期清理举报线索,对线索的查办和反馈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制度。 

  第2-68条  举报中心应当每季度对举报线索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举报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和本院检察长报告。 

  第二节  举报线索的审查 

  第2-69条  举报中心对接收的举报线索,应当确定专人及时审查,根据举报线索的不同情况和管辖规定,自收到举报线索之日起七日内分别作出处理: 

  (一)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依法受理;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三)内容不具体的匿名举报线索,或者不具备查处条件的举报线索,经分管检察长审批后存档备查。 

  第2-70条  举报中心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群众多次举报未查处以及检察长交办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初核,查明举报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是否需要立案侦查。 

  第2-71条  举报线索的初核应当报分管检察长审批,按照《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责任人及时办理。 

  初核前,举报中心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 

  第2-72条  初核举报线索,应当制作初核计划,报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第2-73条  初核可以采取询问、调取证据材料等措施,一般不得接触被举报人,不得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扣押、冻结财产。 

  第2-74条  初核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办案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第2-75条  初核后应当制作初核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决定。 

  第2-76条  侦查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向举报中心回复处理情况,三个月内回复查办结果;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报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延期办理的情况应当及时向举报中心通报。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2-77条  侦查部门应当书面回复办理结果。回复文书应当具有说理性,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 

  (二)查办的过程; 

  (三)作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举报中心收到回复文书后应当及时审查,认为处理不当的,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第2-78条  举报中心对逾期未回复处理情况或者查办结果的,应当进行催办;超过规定期限一个月仍未回复的,应当向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拒不回复或者无故拖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报告检察长。 

  第2-79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可以代表本院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举报线索。交办重要举报线索,应当报分管检察长审批。交办前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交办函及有关材料复印件应当移送本院有关侦查部门。 

  第2-80条  举报中心负责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交办的举报线索。接到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后,应当在三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审批。 

  第2-81条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办结。情况复杂,确需延长办理期限的,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延期办理的,由举报中心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报告进展情况,并说明延期理由。 

  第2-82条  交办案件办结后,负责侦查的部门应当将查办情况和结果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并制作《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本院举报中心,以本院名义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审查。 

  第2-83条  《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 

  (三)查办过程; 

  (四)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五)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 

  (六)实名举报的答复情况。 

  第2-84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收到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后,应当认真审查。对事实清楚、处理适当的,予以结案;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的,提出意见,退回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派员或者发函督办。 

  第三节  实名举报的答复 

  第2-85条  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举报的,属于实名举报。实名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 

  第2-86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应当场答复是否受理;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待举报人之日起十五日内答复。 

  第2-87条  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负责实名举报答复工作。必要时可以与本院有关侦查部门共同答复。 

  第2-88条  答复可以采取口头、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口头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笔录,载明答复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及答复内容、举报人对答复的意见等。书面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函。需要以邮寄方式书面答复署名举报人的,应当挂号并不得使用有人民检察院字样的信封。 

  第2-89条  答复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办理的过程; 

  (二)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理结果和法律依据。 

  第2-90条  举报人不服不立案决定提出的复议请求和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提出的申诉,由侦查监督部门办理。 

  第四节  举报保护 

  第2-91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维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第2-92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举报线索由专人录入专用计算机,加密码严格管理,未经授权或者批准,其他检察人员不得查看;  

  (二)举报材料不得随意摆放,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举报线索处理场所;  

  (三)向检察长报送举报线索时,应当用机要袋密封,并填写机要编号,由检察长亲自拆封;  

  (四)严禁泄露举报内容以及举报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单位; 

  (五)调查核实情况时,严禁出示举报线索原件或者复印件;对匿名举报线索除侦查工作需要外,严禁进行笔迹鉴定;  

  (六)其他应当采取的保密措施。 

  第2-93条  举报中心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受理网上举报,严格管理举报网站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并适时更换。 

  利用检察专线网处理举报线索的计算机应当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 

  通过网络联系、答复举报人时,应当核对密码,答复时不得涉及举报具体内容。 

  第2-94条  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经调查核实,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处理: 

  (一)尚未构成犯罪的,提出检察建议,移送主管机关或者部门处理; 

  (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2-95条  对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第2-96条  举报人利用举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2-97条  对举报失实并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采用适当方式澄清事实,为被举报人消除影响。 

  第五节  举报奖励 

  第2-98条  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被举报人构成犯罪的,应当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奖励。 

  第2-99条  人民检察院根据举报追回赃款的,应当在举报所涉事实追缴赃款的百分之十以内发给奖金。每案奖金数额一般不超过十万元。举报人有重大贡献的,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在十万元以上给予奖励,数额不超过二十万元。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上述数额的限制。 

  经查证属实构成犯罪但没有追回赃款的案件,可以酌情给予举报人五千元以下的奖励。 

  对举报渎职侵权案件有功的举报人员,参照上述规定给予奖励。 

  第2-100条  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应当在判决或者裁定生效后进行。奖励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涉及举报有功人员的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第2-101条  举报奖励应当制作《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审批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分管检察长批准。 

  第2-102条  举报奖励工作由举报中心具体承办。 

  第2-103条  奖励经费在业务经费中列支。 

  第四章  刑事申诉 

  第一节  管辖 

  第2-104条  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刑事申诉是指对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不服的申诉。 

  第2-105条  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管辖下列刑事申诉: 

  (一)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的; 

  (二)不服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的; 

  (三)不服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决定的; 

  (四)不服人民检察院其他处理决定的; 

  (五)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 

  前款第(一)项所称不批准逮捕决定,是指因没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或者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 

  第2-106条  不服人民法院死刑终审判决、裁定尚未执行的申诉案件由公诉部门或者死刑复核检察部门管辖。 

  第2-107条  县级人民检察院管辖下列刑事申诉: 

  (一)不服本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的; 

  (二)不服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 

  第2-108条  市级和省级人民检察院管辖下列刑事申诉: 

  (一)不服本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的; 

  (二)被害人不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在七日内提出的; 

  (三)不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查决定的; 

  (四)不服同级和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  

  第2-109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管辖下列刑事申诉: 

  (一)不服本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的; 

  (二)被害人不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在七日内提出的; 

  (三)不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查决定的; 

  (四)不服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 

  第2-110条  对下列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申诉,不属于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管辖的刑事申诉案件,应当依据其他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一)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需要补充侦查为由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 

  (二)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不可能判处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罚,或者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但没有逮捕必要,人民检察院以此为由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 

  (三)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人民检察院以此为由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 

  (四)人民检察院的不立案决定; 

  (五)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涉案款物的决定。 

  第2-111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必要时可以将自己管辖的申诉案件交下级人民检察院复查,也可以复查由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申诉案件。 

  第二节  受理 

  第2-112条  对具备下列条件的刑事申诉,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应当依法受理: 

  (一)属于对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不服的申诉; 

  (二)属于本院管辖; 

  (三)申诉人是原案的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是受申诉人委托代理行使申诉权的委托代理人; 

  (四)申诉人提交的申诉材料事实叙述清楚、申诉理由及请求明确,有相关的证据材料或者证据线索支持;原案的相关法律文书和复查案件的法律文书齐全。 

  申诉人口头提出申诉的,应制作笔录,并由申诉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2-113条  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刑事申诉,应填写《刑事申诉受理登记表》,对申诉材料进行审查,依法作出处理。 

  第2-114条  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刑事申诉,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或者有关部门,并通知申诉人。 

  第2-115条  对下列申诉,人民检察院可以不再立案复查,经部门负责人批准,直接答复申诉人,必要时可制作《刑事申诉审查结果通知书》回复申诉人: 

  (一)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或者复查作出决定的; 

  (二)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复查作出决定,申诉人未提出新的事实或者证据的; 

  (三)申诉人的合理诉求已经依法处理但仍坚持申诉,所提出的要求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 

  (四)申诉人反映的问题经调查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或者申诉人反映的问题已经依法处理,申诉人明确表示接受处理意见,又以同一事由重新申诉的; 

  (五)属于证据不足的案件,已经人民检察院依法复查,但限于客观条件,事实仍无法查清,证据仍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申诉人又不能提供新的事实或者证据的; 

  (六)案件已经两级人民检察院立案复查,且采取公开审查形式复查终结,申诉人没有提出新的充足理由的; 

  (七)申诉人反映的问题已过诉讼时效,或者反映1979年颁布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实施前的问题,已经作出结论,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无复查依据,申诉人仍要求重新处理的。 

  第2-116条  对下列申诉,应当制作《刑事申诉提请立案复查报告》,经部门负责人或者分管检察长批准后立案复查: 

  (一)原处理决定、判决或者裁定有错误可能的; 

  (二)不服本院作出的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申诉人首次提出申诉的; 

  (三)不服人民检察院对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首次作出的复查决定的; 

  (四)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或者复查处理决定,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有错误可能的; 

  (五)不服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七日内提出申诉的; 

  (六)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本院检察长交办的。 

  第2-117条  原处理决定、判决或者裁定是否有错误可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 

  (一)申诉人是否提出了足以改变原处理结果的新的事实或者证据;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 

  (三)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四)处罚是否适当; 

  (五)有无违反案件管辖权限及其他严重违反诉讼程序的情况;  

  (六)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有无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 

  第2-118条  对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七日内提出的申诉,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诉材料后三日内,将申诉材料连同案卷一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诉材料后三日内调卷复查。下级人民检察院接到调卷通知后,应当在三日内将案卷寄出或者送达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中调阅下级人民检察院案卷材料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日内发出调卷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接到调卷通知后,应当在三日内将案卷寄出或者送达上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节  复查 

  第2-119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原案件承办部门不再负责刑事申诉案件的办理。 

  第2-120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由二名以上检察人员进行,原承办人和原复查申诉案件的承办人不再参与申诉案件的办理。 

  第2-121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对原案件和原复查案件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全面审查,不受申诉人提出的申诉范围和理由的限制。审查案件卷宗,应当制作阅卷笔录。 

  第2-122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依法维护正确的判决、裁定和人民检察院的处理决定。对错误的判决或者裁定,应依法提出抗诉或者建议人民法院再审;对人民检察院有错误的处理决定应依法纠正。 

  第2-123条  经审查认为原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其他需要核实的问题时,应当拟定调查提纲,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进行补充调查。 

  第2-124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可以询问原案当事人、证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并制作调查笔录。调查笔录应当经被调查人确认无误,由其签名或者盖章。 

  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的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认为需要复核时,可以进行复核,也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鉴定或者补充鉴定。 

  第2-125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与申诉人见面,充分听取申诉人意见,向申诉人核实相关问题,做好法律宣传、说服教育工作。 

  第2-126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听取原承办部门和原复查部门意见,全面了解原案办理情况,对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提出整改意见。 

  第2-127条  复查终结的刑事申诉案件,应当是案件事实及证据已经查清,适用法律和诉讼程序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处理的情形已经审查清楚,能够得出明确的复查结论。 

  案件事实及证据已经查清,指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案认定的事实已经审查或者调查清楚; 

  (二)申诉人提出的新的事实、证据已经调查清楚; 

  (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已经审查清楚; 

  (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已经作了必要的补充调查; 

  (五)经复查,原案确属证据不充分、证据间存在矛盾; 

  (六)据以定案的证据确实、充分,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能够合理排除。 

  适用法律和诉讼程序已经审查清楚,指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案定性和处理是否适当已经审查清楚; 

  (二)引用法律条文是否准确、完整已经审查清楚; 

  (三)有无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已经审查清楚。 

  第2-128条  对复查终结的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制作《刑事申诉复查终结报告》。 

  第2-129条  复查案件应当经集体讨论,部门负责人参加,并指定专人做好案件讨论笔录,经参加讨论者签字确认。 

  第2-130条  刑事申诉案件经部门集体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后,根据以下不同情况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一)对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普通刑事申诉案件,由分管检察长决定;重大疑难案件或者意见分歧较大的案件,报请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对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复查后,需要提出抗诉的,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提出抗诉意见,连同案卷一并移送审查起诉部门审查,报请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2-131条  对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复查终结后,应当制作《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并在十日内送达申诉人、原案被处理人和有关部门。 

  上级人民检察院必要时可制作《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责成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 

  第2-132条  对不服不批准逮捕决定的申诉,立案复查后应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不批准逮捕决定正确的,予以维持; 

  (二)不批准逮捕决定正确,但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维持不批准逮捕决定,将案件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 

  (三)不批准逮捕决定不当,需要依法批准逮捕的,应当撤销不批准逮捕决定,将案件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 

  第2-133条  对不服不起诉决定的申诉,立案复查后应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不起诉决定正确的,予以维持; 

  (二)不起诉决定正确,但所认定的部分事实有误或者适用法律不当的,应纠正原《不起诉决定书》中不当的部分,维持原不起诉决定; 

  (三)不起诉决定不当,需要判处刑罚的,应撤销不起诉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四)《不起诉决定书》认定的事实错误,被不起诉人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撤销不起诉决定。 

  第2-134条  对不服撤销案件决定的申诉,立案复查后应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撤销案件决定正确的,予以维持; 

  (二)撤销案件决定正确,但所认定的部分事实有误或者适用法律不当的,应纠正原《撤销案件决定书》中不当的部分,维持原撤销案件决定; 

  (三)撤销案件决定错误的,应当撤销原决定,将案件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重新立案侦查。 

  第2-135条  对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后,不论是否决定抗诉,均应制作《刑事申诉复查通知书》,并在十日内通知申诉人。 

  第2-136条  人民检察院在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应当中止复查: 

  (一)人民法院对原判决、裁定调卷审查的; 

  (二)无法与申诉人及其代理人取得联系的; 

  (三)申诉的自然人死亡,需要等待其他申诉权利人表明是否继续申诉的; 

  (四)申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其他应当中止审查的情形。 

  中止审查的原因消除后,人民检察院应当恢复审查。 

  第2-137条  人民检察院在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应当终止复查: 

  (一)人民检察院因同一案件事实对原撤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重新立案侦查、对被不起诉案件的被不起诉人重新起诉的; 

  (二)人民检察院接到人民法院受理受害人对被不起诉人起诉的通知的; 

  (三)人民法院对原判决、裁定决定再审的; 

  (四)申诉人自愿申请撤回申诉,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权益的; 

  (五)申诉的自然人死亡,没有其他申诉人或者申诉权利人放弃申诉的; 

  (六)申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放弃申诉的; 

  (七)案件中止复查后超过六个月仍不能恢复审查的; 

  (八)其他应当终止复查的情形。 

  第2-138条  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刑事申诉案件复查终结后,应将复查决定书或者复查通知书送达申诉人,并制作结案报告,连同刑事申诉复查终结报告、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或者复查通知书等材料一并上报交办的上级人民检察院。 

  上级人民检察院收到下级人民检察院的结案报告后,应在一个月内审查完毕。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仍有错误可能,可以直接立案复查,也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复查。 

  第2-139条  对可能影响处理结论的案件,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自行立案复查,也可以提出明确的办理要求,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立案复查。 

  对指令重新立案复查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重新履行立案手续,更换办案人,按复查程序办理,并提交本院检察委员会作出复查决定。 

  第2-140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办结。案情复杂的,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刑事申诉案件,应在收到交办文书后十日内立案复查,复查期限适用前款规定。复查交办的刑事申诉案件,逾期不能办结时,应向交办的上级人民检察院书面说明情况。 

  第2-141条  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在刑事申诉案件复查结案后十日内,将复查终结报告、复查决定书或者复查通知书、讨论案件记录的复印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四节  公开审查 

  第2-142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公开审查的形式复查刑事申诉案件。 

  公开审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主要以举行听证会形式进行。 

  第2-143条  本规范第2-105条规定的刑事申诉案件,均适用公开审查程序。立案复查后,均可举行听证会公开听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案件涉及国家机密或者者个人隐私的;  

  (二)申诉人不愿意举行听证会的;  

  (三)其他不适合举行听证会的。 

  第2-144条  复查案件承办人认为可以举行听证会的,应填写《提请听证审批表》,报部门负责人审核,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后,举行听证会。 

  第2-145条  对决定举行听证会的刑事申诉案件,应当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一)聘请听证员,并将本案的基本情况及原处理情况告知听证员; 

  (二)将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在举行听证会七日以前通知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对未委托诉讼代理人的申诉人,告知其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 

  (三)制定听证方案。 

  第2-146条  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包括:案件承办人、书记员,申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听证员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关人员。 

  第2-147条  听证员由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临时聘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其他社会人士担任。聘请的听证员应为三人以上的单数。 

  第2-148条  听证会由复查案件承办人中的一人担任主持人,负责组织听证会的全部活动。 

  听证会的书记员负责对听证会的全部活动制作笔录。 

  第2-149条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会开始前,书记员查明案件承办人、听证员、申诉人及其他应当参加听证会的人员是否到场,并向主持人报告; 

  (二)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及案由;宣布参加听证会的到场人员名单;宣布申诉人在听证会上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宣布听证会纪律; 

  (三)主持人介绍申诉人基本情况,宣读原处理决定和原复查决定; 

  (四)申诉人陈述申诉理由。申诉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可以就申诉人的陈述作补充说明; 

  (五)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针对申诉人的申诉理由阐述原处理决定或者原复查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出示相关的证据; 

  (六)在主持人主持下,申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可以互相发问或者作补充发言; 

  (七)复查案件承办人可以向申诉人、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提问; 

  (八)听证员可以向申诉人、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提问,并可以就案件的某一事实和证据发表意见; 

  (九)主持人宣布休会; 

  (十)主持人组织听证员根据听证的事实对案件进行评议,听证员应当依照法律发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和表决,书记员制作评议笔录,并由听证员阅读后分别签名或者盖章; 

  (十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重新开始; 

  (十二)由听证员代表宣布听证意见; 

  (十三)主持人宣布复查决定另行宣告,听证会结束。 

  第2-150条  听证笔录经参加听证会的人员阅读后分别签名或者盖章。 

  第2-151条  复查案件的承办人应当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以听证员的听证意见为重要依据,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决定。 

    

  第五节  执行 

  第2-152条  对不服撤销案件、不服不批准逮捕、不服不起诉决定的申诉复查后,决定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追诉的,应分别由原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执行。 

  第2-153条  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终结后制作的《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应当公开宣布,并制作宣布笔录。 

  作出复查决定的市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应当与申诉人见面,当面送达法律文书,做好善后息诉工作;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必要时也应当与申诉人见面,当面送达法律文书,与作出原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共同做好善后息诉工作。 

  第2-154条  刑事申诉案件的善后息诉工作应当按照以下规定依法落实: 

  (一)对复查纠正的案件,应当严格按照复查决定的内容和有关法律规定,为申诉人解决案件遗留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由作出原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商请有关部门予以落实; 

  (二)对善后息诉工作难度大,申诉人缠诉的案件,本院领导、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指导、帮助复查部门和作出原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共同做好善后息诉工作; 

  (三)根据申诉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案件进行公开审查处理,促使申诉人息诉罢访,维护社会稳定; 

  (四)善后息诉工作应当坚持原则,依法进行。对已依法处理,申诉人仍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五)对无理申诉、缠访闹访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严重妨害社会秩序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2-155条  下级人民检察院必须执行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复查决定,并将执行、落实情况及时报告上级人民检察院。 

  第2-156条  人民检察院对不服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后,认为确有错误的,应制作《提请抗诉意见书》,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理。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抗诉的,应当制作《抗诉书》,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由审查起诉部门出席再审法院,对人民法院再审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第2-157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不服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不服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经复查决定抗诉的,应当制作《抗诉书》,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由审查起诉部门出席再审法院,对人民法院再审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第五章  国家赔偿 

  第一节 立案 

  第2-158条 赔偿请求人提出赔偿申请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接收下列材料: 

  (一)刑事赔偿申请书。刑事赔偿申请书应当载明受害人的基本情况,具体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申请的时间。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书;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问明有关情况并制作笔录,由赔偿请求人签名或者盖章。 

  (二)赔偿请求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材料。赔偿请求人不是受害人本人的,应当要求其说明与受害人的关系,并提供相应证明。赔偿请求人委托他人代理赔偿申请事项的,应当要求其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和被代理人身份证明原件。代理人为律师的,应当同时提供律师执业证及律师事务所介绍函。 

  (三)证明原案强制措施的法律文书。 

  (四)证明原案处理情况的法律文书。 

  (五)证明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及其程度的法律文书或者其他材料。 

  (六)赔偿请求人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赔偿请求人或者其代理人当面递交申请书或者其他申请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当场出具加盖本院专用印章并注明收讫日期的《接收赔偿申请材料清单》。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性明确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充的全部相关材料。 

  第2-159条  人民检察院收到赔偿申请后,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应当填写《受理赔偿申请登记表》。 

    第2-160条 同时符合下列各项条件的赔偿申请,应当立案: 

  (一)依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一)、(二)项规定请求人身自由权赔偿的,已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依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四)、(五)项规定请求生命健康权赔偿的,有伤情、死亡证明;依照国家赔偿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请求财产权赔偿的,刑事诉讼程序已经终结,但已查明该财产确与案件无关的除外; 

  (二)本院为赔偿义务机关; 

  (三)赔偿请求人具备国家赔偿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 

  (四)在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请求赔偿时效内; 

  (五)请求赔偿的材料齐备。 

  第2-161条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赔偿申请,人民检察院应当立案,并在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刑事赔偿立案通知书》送达赔偿请求人。 

  立案应当经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2-162条 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赔偿申请,应当分别下列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一)尚未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而请求人身自由权赔偿的,没有伤情、死亡证明而请求生命健康权赔偿的,刑事诉讼程序尚未终结而请求财产权赔偿的,告知赔偿请求人不符合立案条件,可在具备立案条件后再申请赔偿;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赔偿的,告知赔偿请求人向负有赔偿义务的机关提出; 

  (三)本院不负有赔偿义务的,告知赔偿请求人向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提出,或者移送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并通知赔偿请求人; 

  (四)赔偿请求人不具备国家赔偿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告知赔偿请求人; 

  (五)对赔偿请求已过法定时效的,告知赔偿请求人已经丧失请求赔偿权。 

  对上列情况,均应当填写《审查刑事赔偿申请通知书》,并说明理由,在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五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 

  第2-163条  当事人、其他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其近亲属认为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款物侵犯自身合法权益或者有违法情形,向人民检察院投诉,并在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后又申请刑事赔偿的,尚未办结的投诉程序应当终止,负责办理投诉的部门应当将相关材料移交被请求赔偿的人民检察院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依照刑事赔偿程序办理。 

  第二节 审查决定 

  第2-164条 对已经立案的赔偿案件应当全面审查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调取有关的案卷材料,也可以向原案件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等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原案件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应当协助、配合。 

  第2-165条  对请求生命健康权赔偿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对是否存在违法侵权行为尚未处理认定的,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应当在立案后三日内将相关材料移送本院监察部门和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监察部门和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应当在三十日内提出处理认定意见,移送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 

  第2-166条 审查赔偿案件,应当查明以下事项: 

  (一)是否存在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损害行为和损害结果; 

  (二)损害是否为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造成; 

    (三)侵权的起止时间和造成损害的程度; 

  (四)是否属于国家赔偿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五)其他需要查明的事项。 

  第2-167条  人民检察院作出赔偿决定,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并制作笔录。 

  第2-168条  对存在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侵权损害事实,依法应当予以赔偿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依照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进行协商,并制作笔录。 

  人民检察院与赔偿请求人进行协商,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原则。禁止胁迫赔偿请求人放弃赔偿申请,禁止违反国家赔偿法规定进行协商。 

  第2-169条  对审查终结的赔偿案件,应当制作赔偿案件审查终结报告,载明原案处理情况、赔偿请求人意见和协商情况,提出是否予以赔偿以及赔偿的方式、项目和数额等具体处理意见,经部门集体讨论、负责人审核后,报分管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案件,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审议决定。 

    第2-170条 审查赔偿案件,应当根据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决定: 

  (一)请求赔偿的侵权事项事实清楚,应当予以赔偿的,依法作出赔偿的决定; 

  (二)请求赔偿的侵权事项事实不存在,或者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依法作出不予赔偿的决定。 

  第2-171条 办理赔偿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制作《刑事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 

  人民检察院与赔偿请求人协商的,不论协商后是否达成一致意见,均应当制作《刑事赔偿决定书》。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在《刑事赔偿决定书》中载明不予赔偿的理由。 

  第2-172条  人民检察院送达刑事赔偿决定书,应当向赔偿请求人说明法律依据和事实证据情况,并告知赔偿请求人如对赔偿决定有异议,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议;如对赔偿决定没有异议,要求依照刑事赔偿决定书支付赔偿金的,应当提出支付赔偿金申请。 

  第三节 复议 

  第2-173条  人民检察院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议。 

  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收到人民检察院作出的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议。 

    第2-174条 人民检察院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当受理; 

    (二)对超过法定期间提出的,复议机关不予受理; 

  (三)对申请复议的材料不齐备的,告知赔偿请求人补充有关材料。 

  第2-175条 复议赔偿案件可以调取有关的案卷材料。对事实不清的,可以要求原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补充调查,也可以自行调查。对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重要证据有争议的,应当听取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的意见。 

  第2-176条 对审查终结的复议案件,应当制作赔偿复议案件的审查终结报告,提出具体处理意见,经部门集体讨论、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案件,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审议决定。 

  第2-177条 复议赔偿案件,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作出决定: 

    (一)原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赔偿方式、项目、数额适当的,予以维持; 

    (二)原决定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予以纠正,赔偿方式、项目、数额不当的,予以变更; 

  (三)赔偿义务机关逾期未作出决定的,依法作出决定。 

  第2-178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 

  复议决定作出后,应当制作《刑事赔偿复议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直接送达赔偿义务机关和赔偿请求人。直接送达赔偿请求人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代为送达。 

  第2-179条  人民检察院送达刑事赔偿复议决定书,应当向赔偿请求人说明法律依据和事实证据情况,并告知赔偿请求人如对赔偿复议决定有异议,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如对赔偿复议决定没有异议,要求依照复议决定书支付赔偿金的,应当提出支付赔偿金申请。 

  第2-180条 人民检察院复议赔偿案件,实行一次复议制。 

  第四节  赔偿监督 

  第2-181条  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不服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刑事赔偿决定或者民事、行政诉讼赔偿决定,以及人民法院行政赔偿判决、裁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第2-182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现各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本院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立案: 

  (一)有新的证据,可能足以推翻原决定的; 

  (二)原决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不足的; 

  (三)原决定适用法律可能错误的; 

  (四)违反程序规定、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处理的; 

  (五)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处理行为的。 

  下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上级或者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具有上列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批准或者检察委员会审议决定后,层报有监督权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 

  第2-183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后,应当在五日内将《赔偿监督立案通知书》送达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立案应当经部门负责人批准。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立案的,应当在五日内将《赔偿监督申请审查结果通知书》送达提出申诉的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诉之日起十日内予以答复。 

  第2-184条  对立案审查的案件,应当全面审查申诉材料和全部案卷。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补充调查: 

  (一)赔偿请求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未进行调查取证的; 

  (二)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未进行调查核实的; 

  (三)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虚假、伪造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可能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处理行为的。 

  对前款第(一)、(二)、(三)项规定情形的调查,由本院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进行。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调查,应当根据人民检察院内部业务分工,由本院主管部门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主管部门进行。 

  第2-185条 对审查终结的赔偿监督案件,应当制作赔偿监督案件审查终结报告,载明案件来源、原案处理情况、申诉理由、审查认定的事实,提出处理意见。经部门集体讨论、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案件,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2-186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终结的赔偿监督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第三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向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重新审查意见: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决定的; 

  (二)原决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三)原决定适用法律错误的;  

  (四)违反程序规定、影响案件正确处理的;  

  (五)作出原决定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处理行为的。 

  第2-187条  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重新审查意见的,应当制作《重新审查意见书》,载明案件来源、基本案情以及要求重新审查的理由、法律依据。 

  第2-188条  《重新审查意见书》副本应当在作出决定后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人民检察院立案后决定不提出重新审查意见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十日内将《赔偿监督案件审查结果通知书》,送达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诉之日起十日内予以答复。 

  第2-189条  对赔偿监督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审查办结,并依法提出重新审查意见。属于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二个月。 

  第2-190条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行政赔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适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等规定。 

  第五节 执行 

  第2-191条 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负责赔偿决定的执行。 

  支付赔偿金的,由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办理有关事宜;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由国家赔偿工作办公室通知原案件承办部门在二十日内执行,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第2-192条 赔偿请求人凭生效的《刑事赔偿决定书》、《刑事赔偿复议决定书》或者《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书》,向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申请支付赔偿金。 

  支付赔偿金申请采取书面形式。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书;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记入笔录,并由赔偿请求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2-193条  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金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依照预算管理权限向有关的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向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金,依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2-194条 对有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负有赔偿义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第六节 其他规定 

  第2-195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参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工作。 

  第2-196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的案件时,案件办理机关应当查明赔偿请求人所属国是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该国国家赔偿的权利不予保护或者限制。 

  地方人民检察院需要查明涉外相关情况的,应当逐级层报,统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部门办理。 

  第2-197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赔偿案件时,发现检察机关原刑事案件处理决定确有错误,影响赔偿请求人依法取得赔偿的,应当由刑事申诉检察部门立案复查,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报分管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案件,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刑事复查案件应当在三十日内办结;办理刑事复查案件和刑事赔偿案件的合计时间不得超过法定赔偿办案期限。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本院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时,改变原决定,可能导致不予赔偿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对于犯罪嫌疑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或者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作不起诉处理的,应当在刑事赔偿决定书或者复议决定书中直接说明该案不属于国家免责情形,依法作出予以赔偿的决定。 

  第2-198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本院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时或者作出赔偿决定以后,对于撤销案件、不起诉案件或者人民法院宣告无罪的案件,重新立案侦查、提起公诉、提出抗诉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正在办理的刑事赔偿案件应当中止办理。经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有罪的,正在办理的刑事赔偿案件应当终结;已作出赔偿决定的,应当由作出赔偿决定的机关予以撤销,已支付的赔偿金应当追缴。 

    第2-199条 依照本章有关规定作出的《刑事赔偿决定书》、《刑事赔偿复议决定书》、《重新审查意见书》均应当加盖人民检察院院印,并于十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2-200条  人民检察院赔偿后,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应当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察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一)刑讯逼供或者殴打、虐待等或者唆使、放纵他人殴打、虐待等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二)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三)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追诉行为的。 

  对有前款规定情形的责任人员,人民检察院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2-201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国家赔偿案件、开展赔偿监督,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章  刑事被害人救助 

  第一节  救助范围 

  第2-202条  对不起诉案件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应当给予救助: 

  (一)因严重暴力犯罪造成重伤,无法通过诉讼及时获得赔偿的刑事被害人; 

  (二)刑事被害人因遭受严重暴力犯罪侵害已经死亡,与其共同生活或者依靠其收入作为重要生活来源,无法通过诉讼及时获得赔偿,生活困难的近亲属。 

  因过失犯罪或者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人(如精神病人、不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的刑事不法行为,导致重伤或者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生活困难又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可以参照本章有关规定予以救助。 

  第二节  提起方式 

    

  第2-203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刑事案件,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办案部门应在送达不起诉决定书之日起十日内将公诉案件审查报告、不起诉决定书、刑事被害人基本情况等材料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备案。 

  对人民检察院正在办理案件中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办案部门认为需要救助的,应当告知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提出救助申请并提出意见,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 

  第2-204条  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救助申请的,应当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向办案部门提出救助申请的,办案部门应在三日内将申请材料及时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并告知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 

  第2-205条  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申请救助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户籍证明; 

  (三)是否已获得民事赔偿的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被害人近亲属的,应提供与被害人的关系证明材料; 

  (五)当地民政部门或者乡镇、街道出具的生活确有困难的证明; 

  (六)其他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 

  申请人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制作成笔录,并由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完善,申请人提供有关材料确有困难的,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可以自行调查取证。 

  第三节  审查与报批 

  第2-206条  对受理的救助申请,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应当指定专人及时审查,认真填写《受理救助申请登记表》,严格审查相关材料,必要时可以调查核实。 

  第2-207条  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收到办案部门移送的备案材料后,应当及时审查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在一个月内提出救助意见,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存档备查。 

  第2-208条  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申请,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应当在听取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意见并经其同意后,直接提出救助意见;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申请,报请部门负责人同意后结案,并向申请人说明有关情况,做好安抚稳定工作。 

  第2-209条  对申请人的救助金额应当以提出救助意见时案件管辖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一般在三十六个月的总额之内确定。 

  确定救助金额时,应综合考虑刑事不法行为给申请人造成的实际损失、被害人对案件发生的过错程度、被不起诉人及其他赔偿义务人实际民事赔偿情况、申请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及其生活实际困难等因素。 

  第2-110条  对决定提请审批的救助申请,应制作《提请审批救助意见书》,并附当事人申请、案件情况等相关材料,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检察长审核后报同级党委政法委审批。 

  第四节  救助金的发放与监管 

  第2-211条  财政部门核拨救助资金后,计财装备部门应当在五日内通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应在五日内向申请人发放。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发放或者分期发放的,应向同级党委政法委作出说明。 

  第2-212条  救助金应当以现金形式发放,申请人要求的,也可发放实物。发放救助金时应制作《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发放登记表》,并由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2-213条  申请人获得救助后,如果被不起诉人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有能力履行民事赔偿义务,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及时追偿,所追偿资金返还同级财政部门。 

  第2-214条  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采用虚报、隐瞒、伪造证据等方法,骗取救助金的,应给予严肃批评,并及时追回救助金。情节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2-215条  救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每年度末应制作当年救助资金发放情况明细表,报送同级党委政法委及财政部门,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 

  第五节  其他规定 

  第2-216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不符合本规范第2-202条规定救助条件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因犯罪行为导致生活困难又无法通过诉讼等获得赔偿的,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章有关规定制定具体救助办法。 

  第2-217条  实施救助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救助完成后十日内将审批决定书、提请审批救助意见书、不起诉决定书等材料的复印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备案。 

  第2-218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档案和台帐,如实填报《刑事被害人救助案件情况月报表》,并按规定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报送年度总结报告。 

  第2-219条  根据本章有关规定实施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人民检察院可报请或者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其他政府救助、社会救助、民间互助范围,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第2-220条  对根据本章有关规定接受过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原则上不再给予涉法涉诉救助;对接受过涉法涉诉救助的,也不再给予刑事被害人救助。 

  编辑:jcw_tzyygxqj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