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典型案例】千金方
2018-01-19 09:31:00  来源:

  2013年,一名年约40岁的男子面露焦急,坐上了高港区王某经营的一辆出租车,途中,该男子与王某攀谈起来,他自称是兰州某领导的司机,在送领导的儿子出去玩的路上遇到了车祸,为了交医药费已经用光了带的现金,仅剩下一些“法郎”,因为大额兑换外币需要申请,只能到某单位找人帮忙兑换成人民币。王某开出租车带着该男子到了某单位门前,正碰上了一名自称“赵主任”的中年人,他听到兰州人请“赵主任”帮忙,并给了“赵主任”几张“法郎”。于是“赵主任”领着二人到了单位旁的银行,并打电话请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帮忙。很快,一名男子从银行出来,带着一沓百元面额的钱换走了赵主任手上“法郎”。这时,兰州人说:我手上还有10000元“法郎”,你都帮忙换了吧。银行工作人员却称个人兑换有数额限制,“赵主任”还想兑换得等到明天。兰州人听到当即表示愿意折价兑换,并请“赵主任”尽量帮帮忙。于是“赵主任”把王某拉到一边说:1万元“法郎”可以兑换10万人民币,我们凑一凑,花8万元把“法郎”换了,到银行兑换之后多出的钱平分。王某听了很心动,当即取了钱换回了“法郎”。可他拿着这1万元外币到银行兑换时,银行工作人员说这外币是假的,他才知道上当受骗,当他想再找那3个人时,他们早已携款逃之夭夭。

  分析:利用“外币”兑换进行诈骗这种犯罪手段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出现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手中持有外币变得正常起来,于是此诈骗手段在各地又有所抬头。为了骗受害人上套,犯罪分子多组织2、3人行骗,各有分工,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假充真。因为犯罪分子行骗手段多样,而许多群众对外币并不了解,无法辨别真伪,更加容易受骗上当。为此,泰州高新区检察院提醒广大市民朋友,贪一时便宜很可能上当受骗,因此不可轻易接受陌生人的外币交易,需要兑换外币请到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不要在无把握的情况下进行“外币”兑换交易,以免遭受财产损失。

  编辑:童鹂鹂